花山鐵山村的灰塑藝人邵波少年時便隨村中老藝人學藝,后來成為技術高超的灰塑名家。其子邵成村15歲隨父學藝,得父親言傳身教,今已二十多年,現活躍在珠三角建筑工藝界。廣州陳氏書院(陳家祠)、六榕寺、光孝寺、南海神廟、三元里古廟等數十座建筑重修時都留下他的灰塑作品。駝峰上的雕刻有獅子舞球、龍鳳呈祥、鯉魚跳龍門、喜上眉梢等吉祥紋飾。
灰塑是廣東傳統建筑特有的室外裝飾藝術。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,拌上稻草或草紙,經反復錘煉,制成草根灰、紙根灰,并以瓦筒、銅線為支撐物,在施工現場塑造,待干后再涂上礦物顏料而成。
每上好一層顏色,需要等三至四個小時以后才能上第二層顏色。如果時間間隔不夠,則會把下面一層未干的顏色弄渾濁。之后是黑色勾勒線條。至此,整個灰塑工藝過程完成。
7、整套制作工藝完成后,仍然要使灰塑雕塑保持2天合適的濕度,以使得顏料被雕塑完全吸收。
灰塑是廣東傳統建筑特有的室外裝飾藝術。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,拌上稻草或草紙,經反復錘煉,制成草根灰、紙根灰,并以瓦筒、銅線為支撐物,在施工現場塑造,待干后再涂上礦物顏料而成。
集中了嶺南古建筑藝術的精華,被譽為“桂殿蘭宮”。同時,整座廟宇造型各異,有方形、八角形,也有覆盆狀的。柱子有石柱、木柱,柱的截面有方形、八角形、圓形,也有轉角柱。 仁威廟中的木雕、石雕、磚雕都各有特色,工藝亦十分精湛。陶塑、灰塑工細勁秀,具有濃郁的嶺南地方特色和風格,仿如陳家祠,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廟內還有碑記多塊。7、整套制作工藝完成后,仍然要使灰塑雕塑保持2天合適的濕度,以使得顏料被雕塑完全吸收。
崔氏大宗祠
崔氏大宗祠位于佛山市南海區沙頭鎮,為明代建筑。
該祠又名五鳳樓、山南祠。建于明嘉靖四年(1525年),清光緒年間重修,1985年南海縣zheng府撥款維修。現僅存前進、牌坊及廂房。前殿為牌樓式,抬梁木構架,蓮花托斗拱建筑,每層檐脊有灰塑彩鳳,梁架上下雕花鳥和故事人物的立體圖案,生動精巧;西山廟的陶塑瓦脊原是由康熙年間順德籍陶藝家文如璧開創、文逸安堂制造的,文逸安堂主要以生產精巧絕倫的園林建筑陶器、陶塑瓦脊聞名遐邇。石牌坊為四柱三間樓式建筑,正面刻“山南世家”,前面刻“纘服揚休”,頂飾蓮花托灰塑,抱鼓石是西樵山粗面巖石制作,雕花鳥、竹木圖案。
2002年7月廣東省公布為wen物保護單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