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廣大的雷電防護行業的技術人員,按照GB50057給出的方法,可以用手工的方式對一些簡單的情況進行計算,但是在日常工作中,經常遇到遠比規范上列出的案例復雜得多的現場情況,比如:多支不等高的且不以規則方式布置的接閃桿、不等高的接閃線、接閃桿和接閃線的聯合的保護范圍,對這些復雜情況的計算,以手工方式是根本無法進行的,GB50057也沒有給出具體的計算方法。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,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。這個問題是雷電防護行業中一個經常會遇到的技術難題。
避雷針的上部有一段可能自身遭受側向雷擊的空間,稱為對針桿側擊區;高架避雷針的引雷能力強,當側方襲來的下行雷電先導被避雷針引近而未能在針端接閃時,會出現閃中
避雷針附近地面的情況,使得高架避雷針附近的地面落雷密度較該處平均落雷密度大,該地面稱為散擊區。單支避雷針的保護范圍在DL/T620-997《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絕緣配合》標準中有所規定。高聳的建筑物和高架避雷針附近地面出現散擊區,遠離避雷針的地方雷擊率不受避雷針的影響,稱為正常區。避雷針周圍空間側擊區、地面的保護區、地面的散擊區和正常區
合理選用避雷針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。常用避雷針(這里僅指單針)保護范圍的計算方法主要有折線法和滾球法。我國舊式民房一般高度在10m以下,避雷帶和避雷網的高度與房高相同,安裝的短針防雷其高度為1~2m,它們引起的散擊現象不明顯。“折線法”的主要特點是設計直觀,計算簡便,可節省投資,但不適用于高度大于20m的建筑物;“滾球法”的主要特點是可以計算避雷針或避雷帶與網格組合時的保護范圍,但計算相對復雜,按此方法計算出的投資成本較大。在這二種計算方法中,“折線法”是比較成熟的方法,在電力系統又稱“規程法”,即單支避雷針的保護范圍是一個以避雷針為軸的折線圓錐體。
下引可用避雷線連接。避雷針由針體及安裝類別結構件組成。針類采用不銹鋼;針體須用銅包鋼圓棒或鋼管為基材 。避雷針剛剛出現在中國時,人們以為它可以避免房屋遭受雷擊,所以稱其為避雷針。避雷帶是指沿屋脊、山墻、通風管道以及平屋頂的邊沿等較可能受雷擊的地方敷設的導線。當屋頂面積很大時,采用避雷網。它是為了保護建筑的表層不被擊壞,避雷網和避雷帶宜采用鍍鋅圓鋼或扁鋼,應優先選用圓鋼,其直徑不應小于8mm,扁鋼寬度不應小于12mm,厚度不應小于4mm。避雷線適用于長距離高壓供電線路的防雷保護。架空避雷線和避雷網宜采用截面積大于35mm2的鍍鋅鋼絞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