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以明確的知道,反手位出臺的下旋球是可以用反手拉起來的。如果靠搓顯然是不可能的!必須嘗試新的技術。大膽啟用反手位的拉球進行有效的配合。那么應該怎么練習比較合適呢?顯然通過問題的留言還是需要多球進行練習,是目前對于提問者有效的一個辦法。
那么我們來看反手位拉下旋球的技術動作是啥樣的!看準來球架手肘比肩部略微低一點點,以肘為支點進行發力擊球。小臂用來制造弧線手腕用來制造旋轉,引拍不能太靠后容易造成動作來不及完成。
拍型,從動圖上面看有一個壓拍型的動作,建議大家注意的是國手在擊球瞬間的拍型。根據來球調整拍子的傾斜角度,越轉越要亮拍型同理不是很轉或者帶有上旋的來球。適當的壓一點板子壓住來球的旋轉弧線就好了。
身體上面,我們可以細致的看到腰腹力量比較多。以右手持拍手為例,來球降低壓至左腿。此時的左腿類似于一個彈簧,那么這個彈簧該在何時彈起來呢?注意看來球此時幾乎是平行。
此時看左腿已經是一個啟動發力的階段,力量積蓄已經完成從腿部傳導至腰部和胯部。需要調整的地方有,拉完頭一板,身體向后有個小跳步,離臺稍遠一些,防止被回球頂住。而此時在在腹部來時有一個收腹的動作,這部分的力量等待腿部和胯部力量一起傳送到手上再發力甩出去。這部分力量是分為兩個部分進行,一個部分是手腕制造旋轉,另一個部分是小臂制造弧線。合理運用這部分的力量是很重要的。需要多練,當量達到了質就達到了。想要的質量也就隨之而來!
發球、接發球和發球搶攻是乒乓球實戰中的重要環節,一般統稱為“板”。由于每一分球的爭奪都是由此開始,所以處理好“板”往往能起到先發制人的作用,這也正是中國乒乓球隊長盛不衰的傳統法寶之一。
發球技術一般由拋球、揮拍觸球兩部分組成。總結各類發球技術,他們的關鍵點有如下3點:
1、握拍時虎口不宜過死,以保證手腕和手指的靈活性。
2、引拍尤其是手腕的引拍動作要充分。
3、手臂和手腕向前、向下的發力要講究技巧,使球既不致下網也不致彈跳過高或出界。
4、球拍摩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向要準確,盡量用相似的動作發出不同旋轉的球。
1、“長球先一落點近邊線,短球先一落點近網”,這一概念已被大家熟記,指的是這樣做更容易發出相應的長球和短球來。我認為比賽中,需要的就是無論先一落點在哪,通過摩擦、力量及入射角的調節都能發出高質量的長球和短球來,這樣才會更具迷惑性。
2、身體的引導很重要。馬琳也曾經說過:每次發球都要有向發球方向點一下的感覺。
3、手指的運用。下旋、側下類發球,拇指的壓拍非常重要,沒有拇指壓拍的下旋類發球,揮拍時受小臂骨杠桿的影響容易出現走直線問題,而高質量的強下和側下旋是需要略向下彎曲的弧線來保證。
4、手腕的控制。4、球拍摩擦球的部位和用力方向要準確,盡量用相似的動作發出不同旋轉的球。好多業余球友有一個錯誤認識,就是手腕揮動得越大、球就越轉,實踐中并非如此,引拍時手腕要虛一點,便于手腕加速,拍子與球分離的瞬間,手腕要保持適度緊張并有個瞬間暫停,力求把大的動量傳遞給球。球與拍子分離后,手腕才可放松,并加上其他多余的假動作來迷惑對手。
5、腰的運用。正手位發球時,拍觸球瞬間腰部要有左轉動作(以右手為例),這一動作在發直線球時起加力、協調的作用,在發斜線球時,形成虛晃動作。反手位發球時,持拍手向前用力時,腰部要略向后做退讓動作,有力于增強發力和銜接發球搶攻動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