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響光伏發電組件的因素
PID效應,電位誘發衰減效應是電池組件長期在高電壓作用下,使玻璃、封裝材料之間存在漏電流,大量電荷在電池片表面,使得電池表面的鈍化效果惡化,導致組件性能低于設計標準。PID現象嚴重時,會引起一塊組件功率衰減50%以上,從而影響整個組串的功率輸出。高溫、高濕、高鹽堿的沿海地區易發生PID現象。
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優點
批量生產很簡單。這使得它們制造并且可能比結晶基太陽能電池更便宜。
它們均勻的外觀使它們看起來更具吸引力。
可以靈活變通,從而開辟了許多新的潛在應用。
高溫和陰影對太陽能電池板性能的影響較小。
在空間不成問題的情況下,薄膜太陽能電池板是有意義的。
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為18%左右,高的達到24%,這是所有種類的太陽能電池中光電轉換的,但制作成本很大,以致于它還不能被普遍地使用。由于單晶硅一般采用鋼化玻璃以及防水樹脂進行封裝,因此其堅固耐用,使用壽命可達25年。
非晶硅太陽能板
非晶硅太陽能板的厚度不到lum,不足晶體硅太陽能板厚度的1/100,可節省供應緊張的硅材料,也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。又由于分解沉積的溫度比較低(200℃左右),因此制作時能量消耗少,成本比較低,適于大規模生產,單片電池面積可以做得很大(如0.5mx1.0m),整齊美觀。在太陽光譜的可見光范圍內,非晶硅的吸收系數比晶體硅大近一個數量級。非晶硅太陽能板光譜響應的峰值與太陽光譜的峰值很接近。由于非晶硅材料的本征吸收系數很大,因此非晶硅太陽能板在弱光下的發電能力遠高于晶體硅太陽能板。在1980年非晶硅太陽能板實現商品化后,日本三洋電器公司利用其制成計算器電源,此后應用范圍逐漸從多種電子消費產品,如手表、計算器、玩具等擴展到戶用電源光伏電站等。非晶硅太陽能板成本低,便于大規模生產,易于實現與建筑一體化,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