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公司基本資料信息
|
在全球和中國醫l藥市場上,抗l體藥l物已連續多年占據銷售榜單前幾位。當前,隨著國家醫改政策的改革和完善,國際、打通,抗l體市場也開始進入“你方唱罷我登場”群雄逐鹿的競爭階段,生產企業如何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基礎上,通過改進工藝,來降低成本、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?江博士文章給讀者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思路和方法,請看“如何突破抗l體生產瓶頸”。
蘇企10年研發神奇“粉末”,攻克生物制藥“卡脖子”難題!
下游分離純化用層析介質
被列為35項科技“卡脖子”技術之一
今天,看蘇州記者
在蘇州企業納微科技公司看到了
經過10年才研發出來的“粉末”。
神奇的“粉末”
用于生物制藥中的分離純化
它,改變了國內微球材料進口壟斷局面!
單從外形來看,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納微科技”)研發的用于生物制藥分離純化的產品就像面粉一樣,但在電子顯微鏡下,才能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。
“這些非常有規則的小球就是微球,肉眼看這些微球不大,其實它的表面積非常大。如果將其攤開來看,每克甚至可以達到一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。”納微科技市場總監林海春向看蘇州記者介紹。
正是因為微球的表面積大,所以才具有極強的吸附性能,這一特性使得微球對某些物質具有特定的吸附能力,就可以把目標生物活性藥l物從復雜體系中分離出來。
看蘇州記者了解到,生物制藥的生產一般可分為上游發酵過程和下游分離純化過程。一款生物制藥經上游發酵后,必須要經過提純,提取出其中有用的分子,才可以成功面世。
通俗來講,就是藥品的制作并不是單一研發、發酵那么簡單,必須要經過提純,提取出有用的物質,才可以成為一款老百姓可使用的藥品。
在過去的十余年里,中國用于生物制藥分離純化層析介質微球基本依賴進口,不僅價格昂貴且面臨著斷貨威脅。
“該技術材料市場90%都由外國企業所占領,由于行業壟斷的緣故,企業每年都會漲價10%。”林海春說。
為了改變國內微球材料進口壟斷局面,2007年起,納微科技走上了一條長達10多年的埋頭研發之路。
“花十幾年攻克底層技術,很多人都不愿意干,但如果一直沒人做,那么中國的生物醫l藥產業鏈就不可能實現閉環。”
納微董事長江必旺博士說,生物制藥的生產過程中,下游分離純化占據了50%-70%左右的成本,如果能有高l性能的純化介質,那么整個生物制藥的成本便會降低,老百姓的用藥成本自然也會下降。“當時我面前出現了兩種選擇,一是借鑒我在美國的工作經驗,模仿現有技術,直接產業化;二是完全自主研發,做型產品。”
作為一名“技術宅”,江必旺選擇了后者。他說,中國企業只有做出自己的底層技術,才真正能夠得到尊重,也能改變外國企業對中國產品只會模仿、不會超越的固有觀念。
不過,研發之路并不止步于此。“2019年公司產值做到1.4億元,產品涵蓋生物醫l藥、食品安全、核酸檢測、水環境治理、核工業技術等領域,其中30%的銷售產值,我們都用在了科研攻關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