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公司基本資料信息
|
背景五年計劃中的新能源汽車內容“八五”——早在1992年就把電動車的開發列入國家“八五”重點科技攻關項目。“九五”——啟動的新能源汽車開發工作,將電動汽車列入國家“863”計劃。“十五”——明確了我國的電動汽車戰略發展基本原則,發展燃料電池、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,提出“三橫三縱”研發布局。“十一五”——“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”中,中央投入約為11億元。2008年,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(863計劃)現代交通技術領域“節能與新能源汽車”重大項目已啟動,研究課題包括蓄電池、電機、柴油機、電動車、混合動力、燃氣、代用燃料等相關技術等。
“使用鋰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屬于發展期產品,只能在25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廣城市銷售,但實際上城市之外的許多城市,比如中山、三門峽等,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很高。”劉國強說。事實上,去年發布的《關于擴大混合動力城市公交客車推廣范圍有關工作的通知》,將混合動力公交客車(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)推廣范圍從目前的25個城市擴大到全國所有城市。劉國強認為,這一政對混合動力客車的推廣是個福音,并應同樣適用于純電動汽車。
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由導入期邁向成長期,市場發展潛力巨大。自2001年我國啟動“863”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至今,行業經歷規劃期(2001-2008年)、導入期(2009-2015年)、成長期(2016年至今)三個發展階段。根據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(2021-2035年)》,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滲透率達到25%左右。由此推算新能源汽車銷量將保持33%的復合增長率,仍處高速增長階段。
新能源乘用車企業分為傳統自主品牌、外資品牌、造車新勢力三大陣營。傳統自主品牌占據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主導。比亞迪、上汽榮威、北汽、奇瑞等企業,從低端車型切入新能源市場,并向中市場滲透,自主研發三電技術,打造全新新能源平臺。外資品牌憑借研發及資金優勢開始發力。當前主要以合資形式進入本土市場,如大眾與江淮、寶馬與長城、奔馳與比亞迪等,具備完善的研發體系和資金優勢,在新能源領域后來居上。造車新勢力大多不具備核心技術,蔚來、小鵬、威馬、理想等少數企業實現量產交付,銷量都均未超過2萬輛。